- 王军;李文卿;赵财胜;
构建修复参照系是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基础环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对修复参照系提出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和相关修复实践进行系统论述和总结,凝练构建生态修复参照系的现实需求,分析了其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在总结生态修复参照系构建基本原则和面临主要挑战的基础上,结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体要求,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内部结构—服务功能”多维视角的理想修复参照系构建概念框架和路径。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生态修复参照系构建提供新思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1期 v.50;No.31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刘世梁;董玉红;王军;王菀婷;
针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需求,仍存在与国外研究相脱节、国内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需要梳理的问题,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焦点、热门主题、演进趋势等。研究表明NbS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北京大学等机构在NbS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bS和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关联紧密,形成不同主题团簇,Citespace聚类分为生态修复、城市韧性、自然教育、碳中和、中国、途径和生境营造,相关研究尺度逐步扩展,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到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等。本文揭示了NbS的研究进展与趋势,探讨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为推动相关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025年01期 v.50;No.319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龙进潇;李学斌;陈林;庞丹波;高锋;李玉蓉;李元培;
针对全球土壤无机碳的不均匀分布格局和碳储量损失所引起的全球气温变暖问题,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99—2023年土壤无机碳的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了土壤无机碳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发文量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分为起步阶段(1999—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3年)、急剧上升阶段(2014—2023年);环境科学、工程环境、农学、土壤学是该研究领域的热门学科;Kumar Rakesh、Babu Subhash、Singh A K、王慧军是该研究领域学术影响较高的作者;中国科学院、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发文量较多,各科研机构之间呈现出紧密的合作纽带;中国、美国、德国、印度是土壤无机碳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合作交流密切。近年来,研究热点主要为:土壤无机碳对生态环境以及与冰川消融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无机碳的固碳机制及碳储量变化、土壤无机碳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相互转换机制。灌丛化对土壤无机碳的影响尚不明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期望能给土壤无机碳研究领域提供借鉴和启发的新思路,为全球土壤无机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1期 v.50;No.319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张雪松;李德寿;张亚男;周晓雯;
针对江汉平原乡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借鉴ICU理念,提出流域斑块式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模式。基于野外调查法、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和空间插值法,分析天门市麻洋镇的水污染特征,结合其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现状提出并开展系统的修复与整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已全面污染,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水质污染程度与人类活动及灌排体系关系密切,污染的主要成因是已污染的上游来水、自身农田尾水与养殖污水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在流域综合治理现实需求中以斑块为单元,提出了“域外生态隔离+域内系统修复”的ICU综合整治模式,基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权属调整、产业升级以及生态工程布局等整治方法与措施可有效修复流域水环境。
2025年01期 v.50;No.319 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任艳姣;吕一河;姜维;李婷;张杨;
针对区域生态网络优化布局及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构建问题,以陕西省咸阳市为研究区,在生态本底评价基础上,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出了咸阳市域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及生态保护修复策略。结果表明:咸阳市2020年农业生产空间占主体,其次为自然生态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2000—2020年间北部林地和南部建设用地显著增加,中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生态系统服务显著提升;基于此构建的基础生态网络包含108个生态源地、229条生态廊道、313个关键生态夹点和347个障碍点,并结合地区规划建立了背靠山塬俯瞰渭水的“三区-四源-两带-多廊-多点”市域整体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及分区分类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及保护修复策略构建提供空间明确的信息支撑。
2025年01期 v.50;No.319 4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冯金超;杨侨;马琳娜;杨俊杰;张建军;曹安;王志超;刘旭亮;鞠正山;
针对矿区生态修复中植被快速建植技术效率低与成本高的问题,评估了扎哈淖尔露天煤矿2019—2023年的植被修复成效与成本效益,提出了改进策略。研究结合植被调查与遥感技术,分析不同修复年限植被覆盖度和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表明,采用多物种混合撒播修复后,紫花苜蓿和沙打旺为优势物种。初期修复阶段,植物多样性高,但随修复年限增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群落结构趋向单一。植被覆盖度随时间递增,5 a后实现全覆盖。然而,修复技术存在播种量过高导致的资源浪费,建议应合理调整播种量,优化物种组合,以提升修复效率并降低成本。综上所述,多物种混合撒播修复技术有效推动了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但仍需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继续优化修复策略。
2025年01期 v.50;No.319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强海洋;戴晓阳;
针对现阶段平面以降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矿产资源空间属性叠加引致的实践和管理冲突问题,为有效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可能。采用文献综述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建立矿产资源空间属性思维逻辑。研究表明,科学审视并认识矿产资源的空间属性,有助于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助于解决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难题。树立跨越空间的矿产资源观和现代化治理观,对于统筹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强化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解决矿业权重叠矛盾、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01期 v.50;No.319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宋永飞;何原荣;刘丽;刘少宇;康荣华;
针对生态环境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探究其演变趋势利于长期监管与恢复治理。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夏段)为研究区,以2014—2023年为研究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提取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SI)和热度(LST)4个指标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而分析2014—2023年贺兰山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状况。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波动变化,但整体幅度不大,质量等级多为“一般”,占比约为50.00%;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小幅波动变化,变化程度相对一致,变化趋势不一;(2)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整体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重心始终位于贺兰县境内;(3)保护级别因素是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重要因素,且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NDVI与LST是影响RSEI的重要内部因素,人口指标是影响RSEI的重要外部因素。结果表明,基于Landsat-8与RSEI的方法能够在大尺度上快速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时空演变情况,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效率,为推进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1期 v.50;No.319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张雄;明珺瑶;
针对国土整治项目实施影响区域人地关系及区域生态环境的问题,以土地利用碳效应为研究视角,从时间维度切入,采用物料衡算法和生态系统类型法,围绕国土整治工程施工碳效应、地类转换碳效应及农田管护碳效应,对国土整治项目区产生的碳汇及碳排放进行分析核算。同时评估项目区整治前后的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1)案例区国土整治项目工程施工产生的净碳排放量约为15 963.65 t;(2)国土整治地类转换既产生碳汇效应,也伴随碳排放效应,整体上呈现碳汇增长趋势,碳汇值增加377.71 t;(3)国土整治项目实施后,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显著提升。(4)在生态环境方面,与实施项目前相比,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有下降。总体上,国土整治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总体呈现碳排放效应,且短期内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后续需通过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对项目区进行持续的生态管护。
2025年01期 v.50;No.319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洪佳;孔凡婕;高之琳;康晓洁;刘雯;
针对当前研究缺少全面考虑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功能等对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综合影响的问题。以温宿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景观结构-生态质量-生态功能”生态源地识别指标体系,结合热点分析、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以及电路理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优化。温宿县综合生态状况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绿洲与天山南麓区域,中部与东南部戈壁综合生态状况较差;共识别出生态源地25个,总面积1 657.53 km~2,生态廊道52条,共计641.27 km~2,生态夹点25个,生态障碍点13个;构建了“三区两点两屏”的温宿县生态安全格局,并根据分区特点提出了相应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温宿县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50;No.319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子璇;曹婧淼;舒菲娅;胥瀚文;牛玉芬;赵金奇;
针对传统机器学习湿地制图方法存在地物特征表达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预训练和支持向量机的湿地制图新方法。利用Sentinel-1和Sentinel-2数据,构建湿地多源观测数据集;利用CNN对少量真实样本进行预训练,构建预训练模型,对多源观测数据集进行深层特征提取;将提取的深层特征输入至SVM模型,从而获取湿地地物制图结果。选择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改进方法在湿地分类结果达到最优,OA达到88.1%,Kappa系数为0.859。实验结果表明:融合Sentinel-1和Sentinel-2影像能够有效提升湿地地物分类的精度;相较于其它分类器,深层特征对SVM分类器的提升最为明显。
2025年01期 v.50;No.319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魏宸博;刘龙浩;王紫怡;宋月琪;鞠正山;毛萌;徐艳;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塔里木河流域,面临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突出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脆弱性和生物多样性3个主要方面构建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体系,结合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可获得性进行生态保护重要性分级,并对该区域的生态修复优先序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区可分为6级。其中,高保护区主要集中在流域的东北部和南部,财政状况较好的区域应加大修复投入,而财政较差的区域则应结合实际情况稳步推进修复工作。研究认为,高保护区应优先投入更多资源进行修复;中、低保护区则需要结合当地财政状况和实际条件,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2025年01期 v.50;No.319 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邱志源;陈广洲;
针对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布局优化的问题,以典型县临朐县为例,耦合“供给-需求-敏感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定量指标验证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性,并评估生态保护红线的成效。本文划定392.79 km~2生态源地,59.01%的源地未被纳入红线,部分斑块破碎,识别出10条重要廊道和102条次要廊道,其中93.11%未受到有效保护。建议划设生态保护红线增补区,将重要及次要廊道纳入保护范围。研究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红线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1期 v.50;No.319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兆民;宋王芳;窦凤珂;李厚季;
针对泰山区域地质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水体污染等问题,提出打造“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生命共同体的总体目标。通过修山、治污、增绿、扩湿、整地等方式,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土地综合整治、水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5类141个重点工程项目。工程实施后,有效消除了研究区内地质灾害隐患、修复了矿山地质环境、提高了耕地安全利用率、保障了饮用水供水水质、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可为其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1期 v.50;No.319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万成瑞;乔冠宇;郭丰浩;王圣;于茹月;孙忠祥;黄元仿;
针对北川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响应问题,探讨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有效策略,采用SWAT模型,通过设置土地利用变化为土地利用维持现状、城市快速发展并保护耕地、城市发展且退耕还林还草3种情景,气候变化为二氧化碳中等排放和高排放2种情景,定量分析了北川河流域径流在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响应。流域站点的模拟相关系数R2为0.68,纳什效率系数为0.65,表明该模型在北川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仅考虑土地利用或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中,2020—2050年的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在土地利用维持现状情景、城市快速发展并保护耕地情景下分别增加1.92%和1.82%,在城市发展且退耕还林还草情景下减少18.45%;在二氧化碳中等排放和高排放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15.37%和增加2.82%。在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中,各情景下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幅度为23.89%~27.58%,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城区。未来30 a内,北川河流域的径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未来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中,应对北川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加强关注,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在流域上游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并控制下游城市与耕地扩张,维持流域径流在利于社会发展、生态系统稳定的水平上。
2025年01期 v.50;No.319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捷;左丽媛;王耿明;邢宇;
针对矿山开发占地扩张以及伴随的土壤侵蚀问题,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精确提取了广东省两个典型县域矿山开发占地的空间分布,动态分析了新增损毁土地和恢复治理的面积变化。基于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了新增矿山损毁土地引发的土壤侵蚀情况。封开县的矿山开发占地方式包括采场、中转场地、固体废弃物、矿山建筑4个类型,开发占地总面积为393.77 hm~2,云安区除上述4个类型外,还存在塌陷坑的分布,矿山开发占地总面积为888.29 hm~2。研究区的土壤侵蚀由降雨侵蚀力和植被覆盖所主导,且土壤侵蚀程度总体表现为轻度侵蚀等级。矿山开发显著加剧土地损毁与土壤侵蚀,亟需加强复垦修复与监管,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2025年01期 v.50;No.319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赖林枫;赵廷宁;魏广阔;胡晋茹;芦治源;
针对消费级无人机在土壤侵蚀监测中的应用存在不足,以南方丘陵区公路弃土场为实例开展试验,探究摄影方式和控制点布设对消费级无人机构建地形模型精度的影响,系统分析土壤侵蚀监测能力评估指标DOD_(ua)的大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消费级无人机的DOD_(ua)均值随控制点数量增加先减小后稳定,稳定时能达0.03 m,超95%的区域能控制在0~0.05 m内;控制点布设和摄影方式对监测能力的影响存在相互作用,倾斜摄影可以减少监测能力达稳定时的控制点数量,而控制点中心布设方式会“消除”倾斜摄影地形建模优势,边缘均匀中心少量的方式则能优化正射摄影在斜坡(15°~25°)和陡坡(25°~35°)上的监测能力。结果可为消费级无人机精确、高效监测土壤侵蚀提供理论依据与优化指导。
2025年01期 v.50;No.319 169-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邓雅元;侯晓磊;武春丽;麻文章;赵廷宁;曾文杰;巩子涵;芦治源;吴国伟;安凡;
针对西北干旱荒漠区排矸场生态型植被模式生态恢复效果不明确的问题,在宁东煤炭基地排矸场选取25个样地进行调查,利用二段式命名法划分立地类型,利用双向指标种分析法划分不同生态型植被模式,并从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经济性3个层面选取指标对生态恢复效果进行评价,构建层次分析—熵权组合赋权模糊物元模型对各样地生态恢复综合效果进行评价。立地类型划分为8类;生态型植被模式包括4类乔木模式和4类灌木模式;不同模式的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性存在明显差异,生态型植被模式的筛选应更加侧重于植被的生态适应性;根据综合效果评价结果,分别筛选出不同立地类型最适宜的生态型植被模式。
2025年01期 v.50;No.319 18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范祎童;周晓艳;王琪;戴超兰;程必立;
针对我国大都市边缘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的实际需求问题,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综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生态退化评估等方法,耦合人类干扰构建生态网络,结合生态退化状况识别修复关键区并提出分类修复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生态源地31块,占区域总面积14.1%;潜在生态廊道北疏南密,共65条,平均长度4.6 km;生态障碍点共50个;研究区修复关键区共10.25 km~2;将修复关键区分为河湖退化、山体破坏、城镇空间和道路阻隔4类实施针对性修复策略。修复关键区空间分布既与生态安全网络分布格局相关,也受大都市发展方向的影响。本研究可为新时代大都市边缘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与决策依据。
2025年01期 v.50;No.319 193-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闰记影;金贤锋;陈棋;吴旻家;彭靖博;何俊;
针对区县层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工作需求和生态保护修复问题难定位、目标难量化、任务难落实等现实问题,提出了生态系统重要性-退化度-恢复力集成的生态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重庆市开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实践开展了应用研究。该方法有助于系统认识全域国土空间结构和生态安全格局,精准识别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关键问题和修复方向,能高效支撑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制定和空间布局安排等。本文提出的生态综合评价方法能为持续深化开展生态综合评价支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研究等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1期 v.50;No.319 202-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本期数据